编者按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疫情防控中的北体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耕耘着;他们在一线平凡岗位上,为驻训国家队保障服务,为运动员提供优质的训练条件、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今天的主人公是国家队训练基地中的两位李师傅:李建征和李荣国,他们用匠人的真情闪耀着温暖的正能量。
二月二,龙抬头,“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除了大自然的万象更新,中国人在这一天保留着剪发的风俗,寓意“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国家队训练基地里,李建征、李荣国两位师傅此时也在忙着理发。只不过,他们要剪掉的头发是正在备战奥运会的国家队运动员和训练基地的工作人员的。
一间小小的休息室被改造成了“工作室”,把乒乓球台立放在墙边,就空出来中间一大块地方,正好可以摆两张椅子。两个李师傅一左一右,而“顾客”们就端坐在两张椅子上。四个人都戴着口罩,房间静悄悄的,只有两个李师傅手中电推子的嗡嗡声。散落一地的长短不一的碎发似乎在替他们暗暗记录着——这是今天来理发的第五个人了。
李建征和李荣国清楚的记得,从早上七点开始,就有基地的员工来找他们俩理发,抄起家伙忙活了一个小时,大家都各自去上班了,转眼到了午休时间,这间“工作室”又充满了电推子的嗡嗡声。这种“倒班”式的义务理发持续了一整天,直到晚上躺在了床上,两人才数了数——今天差不多给二十多个人理了发。
(两个李师傅为工作人员理发)
李建征和李荣国当时还没预料到,二月二这一天,在这个小小的工作室中发生的一切,会变成未来几个月中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修技工、厨师和电推子
寒假,大多数学生和老师们尚未返校,北体校园格外寂静。但是训练基地的国家队运动员们却比往常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在他们背后,还有许多默默付出着的工作人员。
李荣国和李建征就是在背后默默付出着的两个人,他们和备战的运动员一样,已经四个多月没出过基地了。在二月的某一天,训练基地先后收到了两个快递——两个自己网购的电推子。其中一个是后厨的切配师傅李荣国的,而另外一个是一个是李建征的。原本李建征和李荣国都觉得,这个电推子是用来对着镜子给自己理发的。等到收了货,电推子一派上用场,二人的发型就成了行走的“广告”,开始有同事来找他们帮忙理发——毕竟,大家都太久没有理发了。
58岁的李建征是训练基地的修技工,负责基地的水电维修。凭着这份手艺,他已经在北体大工作二十年了。过年期间,跟老李一同留在基地的修理师傅还有五位,他们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共同维护着基地的每一个角落。
从晚冬到初春,清晨的校园经历了夜晚的冷却,会有一层淡淡的雾霭。到了初夏,横平竖直的道路被两旁的树木掩护,繁茂的枝叶在高处结合一体,如幽深的隧道一般。随着时间推移,弥散的光团从树顶一点点地倾泻下来,滴透枝叶的缝隙,落在早行人的头顶。
李建征师傅就是那个早行人。
每天清晨,运动员一起床,老李一天的工作也就开始了。水电修理往往都是又紧急又棘手的活,但是碰上老李这样经验丰富又手艺娴熟的师傅,通常几分钟就能搞定。在北体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几乎没有什么维修难题是他处理不了的。即便如此,在基地的这段时间老李还是报名了有关维修的网课——或许多学一点,下次碰上复杂的活儿就能再快一点呢?咱们运动员的时间都这么宝贵,多耽误一刻,就相当于耽误了赛场上的一秒。老李这样想着,每节网课结束都像是在替运动员在赛场上争分夺秒似的。
如果暂时没有紧急的工作要处理,老李便要和其他同事干点别的工作:给基地扎一圈隔离带、照料基地里所有的植物,还有打扫卫生——大部分负责绿化和保洁的工作人员都回家过年了,而他们还没回来,这些活儿就难免被耽搁。没人要求老李他们去帮忙做这些,但老李这辈人总有着一种勤恳而朴实的特质,看到这些活没人干,他们就不能闲着,一定要揽在自己身上。
于是,当训练基地的大伙都为自己疯长的头发发愁时,李建征又成了给人义务理发的“兼职”理发师。
跟李建征师傅一样,过年期间,李荣国也留在基地里继续工作。今年49岁的李荣国来到北体的训练基地刚满四年,在训练基地的后厨,所有的肉类都要经他的手,剁、切、刨,生肉都是由他负责加工。七点多钟,后厨就要开始准备早餐了,作为给国家队运动员提供餐食的餐饮部,李荣国和其他的师傅们必须保证早餐的营养均衡;早餐闭餐没多久,到了十点钟,师傅们又要开始准备午餐了,十一点整,午餐上桌,后厨的师傅们也能得到片刻的休息时间;同样的工作内容在晚餐时间继续重复着,直到晚上七点半,李荣国正式下班。
(李荣国的“萝卜兔子”)
国家队的后勤保障并不是那么好做的。天气转热,担心大家胃口不好,也怕运动员们的营养跟不上,李荣国所在的餐饮部里,大家个个都想在自己经手的工序上花点心思。采购的师傅们挑选最新鲜的时令蔬果;炒菜师傅研究了新的菜式,换着花样把最好的食材制成三餐。在切配师傅李荣国手下,白花花的水萝卜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被拼在凉菜里。让运动员们多吃点,吃好点,才有力气在赛场上为国争光。这样想着,后厨的师傅们感觉像自己上了赛场一样光荣。
原本普通的两个手艺人,因为两把网购的电推子,一时间成了基地里人人都知道的两个“李师傅”。就这样,一个后厨切配师傅和一个水电修技工师傅,在三个月间为别人义务理发一百多次。
“传闻中的李师傅”
要说给别人理发,两个李师傅倒也不是毫无经验,在老家时,他们就尝试过给家人和邻居理发,从其他人的反应来看,他们的“作品”都还看得过去。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既然大家有这个需求,他们二人又有工具和手艺,于是又主动把这个活儿揽在了自己身上。
起初,来找李建征和李荣国的都是基地里的男同事,两人也乐意给他们理发。给男人理发,特别是只需要理简单的发型,在二人眼中并不是什么难事。在电推子嗡嗡作响之时,按照既定的方向稳稳地沿着头部的形状往前推,这期间确保不要手抖,不要在顾客的头发上留下坑坑洼洼的地方,这样就已经算大功告成了。
男同事们口口相传,两人也就在这训练基地之中“火”了起来,这间小小的工作室迎来了一些特别的“顾客”——体操队、田径队这些国家队的队员也顺着消息找了过来。能给国家队的运动员理发,李建征和李荣国兴奋之余还多了些紧张。在基地里工作了这些年,他们还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和这些运动员有这么近的距离,近到自己的鼻息可以拂动这些世界冠军的头发丝儿。
两个李师傅的名字在基地中流传着,渐渐地,女同事和女运动员也来找他们理发——这却让二李犯了难。给女同志剪头发和给男同志理发不同,不仅使用的工具不一样,剪的手法也不一样。顾及到女同志都有爱美之心,二人生怕自己给她们剪坏了,影响人家工作和训练的心情。
一刻也不敢耽搁,他们在快手上学了些给女士剪发的方法,把推子换成了剪子。剪发的时候还要注意层次,不像给男同志剪发时那么顺手了,有些时候还要用夹子把一部分头发别起来,像专业造型师那样,有模有样的。怀着紧张的情绪,他们按照女同志们的要求剪完了头发,竟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好评。地上长短不一的碎发记录了他们二人这段时间技艺的进步,也记录了封闭训练期间基地最温情的一处。
“光荣与使命”
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蝉鸣带来了北京的夏天,理发室的热度从供暖持续到了停暖,又延续到了开空调的季节。天一热,李建征师傅就更忙了,因为担心运动员们因为炎热的天气影响训练的精神状态,调试房间内的空调就成了他的新任务。
训练基地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像两个李师傅这样勤勤恳恳的人,做一切工作都会优先考虑在这里训练的运动员。他们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将们,所以也是发自内心地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即使是多干一些活儿,也没人会计较。
三个多月以来,李建征和李荣国基本上每天都义务给大伙理发,闲的时候就多理几个,忙的时候就少理几个。可是他们却从来没觉得自己做的是什么大好事,“举手之劳而已”,两个李师傅如是说。偶尔得空时,他们还会在快手上看看其他专业人士是怎么理发的,自学一些小技巧,或许能在下次理发后听上一句“哟!李师傅理得越来越好了!”
(李荣国师傅正在理发)
北体的积雪消融了,两个李师傅是第一批听到雪水汩汩流动的人;北体的春花开了,两个李师傅是第一批闻到花香的人;北体的师生回家了,两个李师傅是第一批留下来守护训练基地的人。电推子磨得有些旧了,上面的斑纹成了他们这些日子的最好记忆——不知道还能为同事和运动员们理多少次发,但只要有人需要,他们就会抄起自己的家伙什儿,继续伏身于工作室中。这是属于李建征和李荣国的“光荣与使命”。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在北体,像李建征和李荣国这样的教职工还有许多,他们将初心和使命糅合在平凡而又非凡的岁月之中,用匠人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有信念、奋力奔跑中的北体人,在北体校园里传递着温暖的正能量,他们是北体人的骄傲与榜样,向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北体人致敬!
(文:马格格;图:国家队保障处;编辑制作: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