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第四期青马班读书分享

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读书之于求知、于成长都是必须之途径。青马班的同学们也一直将读书作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各小组同学们的读书心得分享。

传承爱国精神,坚定改革信心

第一组 李默炎

阅读书目:《中国近代史》


WPS图片-修改尺寸1.png


从爱国主义与坚持改革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奋斗中,贯穿其中的是爱国主义。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睁眼看世界”,到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再到五四运动时爱国青年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而斗争,他们无不秉持着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抗争,共同致力于抵御侵略,实现独立富强,才有了中华民族最终的独立。在新时代,我们青年要继续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其发扬光大。积极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发展,将个人的青春年华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同样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借鉴历史教训,坚定改革的信心与决心,敢于向顽固的、复杂的既得利益开刀,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与人民在一起

第二组 曹丁可

阅读书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WPS图片-修改尺寸2.png


中华五千年不乏优良的民族传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梁家河的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同乡亲们共同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任梁家河村支书后,习近平总书记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梁家河村民说,“无论是我们村当年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将自己扎根在祖国发展的大地上

第二组 刘丰

阅读书目:《习近平在厦门》

阅读《习近平在厦门》,那些曾经与习近平同志共事或交往过的亲历者以口述回忆的形式,为我们真实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的成长历程,其中一些情节令我印象深刻,感受到总书记的胸怀与担当,也启发了正值青年的自己如何进一步成长。

红旗渠不是一天挖成通渠的,塞罕坝不是一天变成绿洲的,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一棒接着一棒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为“功成”作出奉献,每个人也都因为奉献而升华了“小我”,最终成就“大我”。身为青年,我们更要学习这种负责任的精神,这些都应成为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我也将牢记“不忘初心”,将自己扎根在祖国发展的大地上,“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第二组 巴湘子

阅读书目:《乡土中国》


WPS图片-修改尺寸3.png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土情结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乡下人离不开土,他们以耕地为生,整日浸泡在黄土地里。城里人更离不开土,哪条路的下面不是黄土地,哪块砖瓦不是建立在黄土地基础之上。乡间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城里的危楼高百尺,不敢摘星辰,通通建立在中国土地之上。的确,现代社会有很多人认为乡下人“土气”,这也确实有蔑视的意味。但在我看来,拥有这些观念的人,除了眼界狭隘,更多的是心中没有乡土情结,没有对脚下土地升起敬畏感。中国的科技发展举世瞩目,但中国如今依旧是农业大国。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依赖于土地并且直接取资于土地,这是无可非议的。同样,中国农村确确实实存在文化水平低下的情况,但这并不是某些人口中的“土气”,文明不先进并不代表落后,生活没有科技并不代表没有情趣。

乡土情怀总是诗,乡土中国总是情。中国人无“土气”之分,每一分地方特色都是对脚下土地爱的深沉。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份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不忘初心的力量

第三组 黄官健考

阅读书目:《何家英:形居尘俗 心栖天外》


WPS图片-修改尺寸4.png


在艺术创作中,何家英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和艺术的真善美,坚持深入生活,用自己的艺术服务于人民。20世纪80年代,文坛中以展示苦难与创伤为主的“伤痕文学”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创作中,他一反常态,借鉴了唐代人物的丰满形象,这在那个厌倦写实、一味追逐西方绘画思潮的时代,何家英创作的作品显得格格不入。但在汹涌而至的潮流之中,何家英坚持了自己,坚持了内心最本真的东西,达到了超越政治符号、超越作品本身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察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与善战胜丑与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因此,不忘初心,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是我们创造一切最原本的力量。

感受榜样的力量 做坚定的“青马人”

第四组 张宏旭

阅读书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WPS图片-修改尺寸5.png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早已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乡亲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今天,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时,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在艰苦奋斗的岁月中,锤炼出的坚强意志品质,体会到集中的强大精神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的有力答案,为青年人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以时代新人的奋勇担当,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追求卓越,砥砺前行

第四组 汲潇冉

阅读书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WPS图片-修改尺寸6.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伟大的不平凡,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每天下地干活,经常一身黄土,被虱子咬的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也慢慢忍受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动和敬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他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了刚插队时的迷茫和后来的转变。每个人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人生来伟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要让自己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前行。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第四组 邓剑虹

阅读书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描绘了习近平第二次上山下乡、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情景。习近平第一次上山下乡只有三个月。当时的他并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没法和群众打成一片,吃不了乡下的苦、干不了乡下的活。没多久,回到城里的习近平又一次踏上了上山下乡的路。

但这一次,习近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笑称自己闯过了五大关卡。第一关就是虱子关,第二关是饮食关,第三关是生活关,第四关是劳动关。第五关就是思想关。这些转变,是习近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所收获到的。一提起基层,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就只有条件艰苦、生活物资缺乏,但我们在基层里学到的东西难道不多吗?习近平说,没有梁家河的党员习近平,就没有现在的总书记习近平。进到基层去,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才不会陷入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圈套,才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让我们把读书学习这种态度、责任和精神,作为青马班的魂,延绵传承!

Baidu
sogou